“找了三家店都没有柠檬水,蜜雪冰城这是怎么了?”9 月 24 日,杭州消费者张女士的吐槽道出了不少人的困惑。彼时,四川乐山、广州塔、南京新街口等多地的蜜雪冰城门店,纷纷挂出 “柠檬水售罄” 的告示,这款年销超 10 亿杯的 “镇店之宝” 突然集体 “失踪”。一边是全国柠檬批发价同比翻倍涨至 15 元 / 公斤,一边是古茗等品牌宣称 “备货充足”,蜜雪冰城的 “柠檬劫”,实则揭开了新茶饮行业供应链韧性的终极考验 —— 当一杯奶茶的成败系于一颗柠檬,谁能掌控上游,谁才能笑到最后?

断供 10 亿杯单品:一场早有预警的危机
这场波及全国的断供并非毫无征兆。接近蜜雪冰城的人士透露,核心原因是进口柠檬因天气延期到港,而 “中国柠檬之乡” 四川安岳的新果要 10 月才成熟,去年的库存因今夏高温导致的需求暴增已消耗殆尽。数据显示,蜜雪冰城全年需采购柠檬 11.5 万吨,占全国年产量近十分之一,其中 70% 依赖安岳产区。
但安岳早已 “僧多粥少”。当地不仅有 30 家柠檬精深加工企业,海底捞等企业也在此布局定点基地,电商渠道更分流了大量货源。雪上加霜的是,安岳柠檬产业发展中心预测今年产量将下滑 6%,而 2025 年全国柠檬种植面积仅增长 8%,远跟不上饮品店 15% 的扩张速度。“90% 的茶饮店都用普通黄柠檬,需求一炸,供应根本接不住。” 食品行业专家胡远强直言。
消费者的不满正在发酵。在社交平台上,“蜜雪冰城没有柠檬水还叫蜜雪冰城吗” 的话题引发热议,有网友吐槽 “跑了两公里才买到,差点转投其他品牌”。胡远强担忧,频繁缺货会侵蚀品牌信任度,“消费者可不会等你供应链变好,转头就会选择供应稳定的对手”。
行业大考:有人断供,有人稳如泰山
蜜雪冰城的窘境,反衬出头部品牌供应链布局的差距。同样依赖柠檬原料,古茗却能淡定回应 “备货充足”,秘诀藏在云南西双版纳的 4300 亩香水柠檬基地里。这个全国最大的台湾香水柠檬基地,种植着 17 万株柠檬树,加上国内外多元采购渠道,构成了双重保障。更关键的是,古茗运营 22 个仓库,配备 362 辆冷链车,98% 的门店能实现 “两日一配”,库存周转效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。
茶百道则靠规模化直采破局。其年采购鲜果近 6 万吨,通过与国内外产区长期合作,供应链覆盖全国 31 个省份,26 个仓配中心能实现 93.8% 的门店 “次日达”。“量大才有议价权,更能锁定稳定供应。” 行业分析师指出,这与奈雪的茶依赖第三方配送、物流成本占比 2.7% 形成鲜明对比。
即便是蜜雪冰城,也早已意识到风险。2020 年就在安岳成立农业公司,在重庆潼南布局基地,但其 13 万吨年产能仍难填 10 亿杯柠檬水的 “胃口”。“它的供应链在行业里算强的,连它都出问题,说明行业到了必须解决供应链韧性的时刻。” 中国食品行业专家朱丹蓬强调,像咖啡豆涨价 70% 时,部分企业能平稳消化,靠的就是完善的供应链与期货对冲机制。
破局之路:从 “依赖产地” 到 “掌控产地”
面对供需错配的死结,新茶饮品牌正在集体转向 “供应链深耕”。蜜雪冰城已紧急调配进口柠檬到港,将储存的陈果检测达标后下发门店,截至 9 月 25 日,多地门店已恢复供应。但其更深层的动作是扩大 “订单式农业” 规模,与安岳农户签订长期收购协议,锁定未来产能。
古茗的 “基地 + 仓储 + 冷链” 模式正在被更多品牌效仿。沪上阿姨在浙江海盐建自有工厂,自产珍珠、芋圆等核心食材;蜜雪冰城则构建起覆盖 33 个省份的 29 仓体系,海外还布局 4 个本地化仓储网络。朱丹蓬指出,行业竞争已从 “产品战” 升级为 “供应链战”,“包装、口味都能抄,但自建基地、冷链网络这些硬功夫抄不来”。
专家给出的破局路径逐渐清晰:一是多元布局产地,避免 “把鸡蛋放一个篮子”,比如同时布局川渝、云南、东南亚等柠檬产区;二是参与上游种植,通过 “企业 + 农户” 模式引导种植规模与品种调整;三是建立期货对冲机制,像应对咖啡豆涨价那样,提前锁定柠檬采购价格;四是优化仓储物流,通过 “高频次、小批量” 配送减少损耗。
新闻总结
2025 年秋,蜜雪冰城柠檬水全国断供事件,将新茶饮行业的供应链危机推向台前。这场危机源于多重矛盾:安岳柠檬产量下滑 6% 与行业年增 20% 的需求增速错配,90% 品牌扎堆普通黄柠檬导致原料同质化,种植 3-5 年的长周期难以跟上门店扩张节奏。蜜雪冰城因 70% 依赖安岳产区受创,而古茗靠自建基地、茶百道凭规模化直采稳守阵地,印证了供应链韧性的核心价值。目前,蜜雪冰城通过调配进口柠檬恢复供应,行业也掀起 “产地掌控” 浪潮,从订单农业到多元采购,从自建仓储到期货对冲,品牌们正全力破解 “原料卡脖子” 难题。这场供应链大考证明,新茶饮行业已从 “赚快钱” 进入 “拼内功” 时代,谁能掌控上游、抵御风险,谁才能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。
发表回复